解读“医易意艺”
在我国古代,有这样的说法:“医者易也;医者意也;医者艺也”、“术仁乃医” 。
第一层意思是说,中医起源于中国哲学《周易》——“医易同源”,中医是全面、辨证的医学,诊断着眼于患者全身及周围大环境;第二层意思是说,中医医家的悟性、治疗的灵活性,心到更要意到;第三层意思是说,中医是一门艺术,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、棋、书、画、武、儒、释、道融会贯通。
医理与《易》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。《类经图翼·医易》:“易者,易也,具阴阳动静之妙;医者,意也,合阴阳消长之机。……放曰天人一理者,一此阴阳也;医易同源者,同此变化也。”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,中医学研究、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,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,所以“易具医之理,医得易之用”,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,故称“医易同源。”
“医者意也”一语,最早似出于《后汉书·郭玉传》“医之为言意也。”《旧唐书·许胤宗传》也载:“医者意也,在人思虑。”强调行医治,贵在思考。此语原无可异议,但由于后世某些江湖术士的行为,使人产生了误解。如果把“医者意也”理解为医生治病可以不循法度,只凭臆测臆断随心所欲而施为的话,理所当然地应受到后世的讪笑和批判。
用现代的话说,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;医学是科学与艺术,理论与实践的独特结合;医学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,并且在科学中是最人道的。
《诸氏遗书》指出:“夫医者,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,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,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。”
我国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曾说:“才不近仙不可以为医,德不近佛不可以为医。”此话的出处是在明朝裴一中《言医·序》中说:“学不贯今古,不通天人,才不近仙,心不近佛者,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,断不可作医以误世!”
可见,中医首讲仁术。正所谓救人先救心。这和现在的“四德”教育相和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