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对血的生成是如何认识的?

时间:2018-02-08 15:43来源:淄博延强医院录入:黄衍强点击:次 

   中医认为,血是在心气推动下循环于脉道之中以营养周身的红色液体,它内注五脏六腑,外滋四肢百骸,是维持人体的重要物质。它的生成是以饮食为原料,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。
  (1)饮食是造血的原料
  中医学早就有“人以水谷为本”的说法。人体所摄入的食物,经过胃肠的腐熟消化,取其精微化生而为血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《内经》就已指出:“五谷入于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气分为三隧……营气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脉,化以为血。”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更直截了当地说:“盖饮食多自能生血,饮食少血不生。”这些认识都阐明了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与生血有着密切的关系,饮食是造血的原料,饮食的精微物质经过脏腑的作用化生为血。
  (2)血的生成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
  血的生成是在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,需要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,决不是一脏一腑所能完成的。华佗所著的《中藏经》借用五行理论,以心、脾、肺、肾、肝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在血生成上的内在联系。如“心生血,血为肉之母;脾生肉,肉为血之舍;肺属气,气为骨之基;肾应骨,骨为筋之本;肝系筋,筋为血之源。”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饮食入胃,是经过五脏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完成的。
  ①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:
  中医学中的心包括解剖学上的心脏,如“心主身之血脉”和中枢神经系统,“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。与造血有关主要为前者。“心生血”的过程,唐容川已有解释:“食气入胃,脾经化汁,上奉心火,心火得之,变化而赤是为血”。可见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后,其精微物质,再通过“心”对造血器官的作用变成血液。
  ②肺在血生成中的作用:
  《内经》指出:“此所受气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。”说明肺参与造血活动,而且肺所朝的百脉为造血提供了场所。
  ③脾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:
  中医认为,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。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,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,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。《内经》指出:“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。”明代皇甫中《明医指掌》指出:“血者,水谷之精也,生化于脾。”这里的气主要指水谷之气,汁指水谷中的精微物质。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,变化而赤,造成血液。中焦指的是脾胃,两者功能失调,可以影响造血。可见,脾胃与血的生成有密切关系。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,出现血虚之证。
  ④肾在血生成中的作用:
  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,还须赖肾精作为生化之本。肾主骨,藏精生髓,与血的生成非常密切。《内经》载有“肾生骨髓”,“骨者髓之府”,“肾者主水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”。明代《类经》指出:“精髓同类”。中医自古即认为精血同源,精与血可互相转化。如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指出:“肾藏精,精者,血之所成也。”说明血可化为精。清张志聪《侣山堂类辨》说:“肾为水脏,主藏精而化血”。说明精可化为血。所以,明代张景岳《类经》指出:“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”。总之,中医认为,肾为先天之本,精血之脏,主藏精生髓,精髓同源。所以肾脏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的虚实。
  中医认为,“肾藏精、主骨、生髓”、“血为精所化”、“骨者髓之府”、“髓者骨之充也 ”、“骨髓坚固,气血皆从”、“五谷之精液,和合而为血者,内渗于骨空,补益脑髓”。这些记载,说明了肾、骨髓、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。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。骨髓藏于骨,又为肾所主,肾之功能强弱与否,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。
  ⑤肝在血生成中的作用:
  中医认为,肝藏血在血生成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。《内经》指出:“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筋”,意思是说饮食物经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后,其精微物质进入肝脏而化气血。清代张璐《张氏医通》说得更明白:“气不耗,归精于肾而为精,精不泄,归精于肝而化清血。”中医认为,“肝者……以生气血”,说明肝与造血有关。因为肝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,作为造血原料。
  根据以上认识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等脏腑都与造血有关,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失调,都可影响造血。血的生成须经过上焦心肺,中焦脾胃,下焦肝肾的共同作用来完成。但五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肾和脾,肾和脾在造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建设路688号 YanQiang.Net CopyRight 2010-2018, All Rights Reserved
电话:0533-5180730 5161706 传真:0533-5164641 邮箱:yanqiangyiyuan@qq.com
淄博延强医院版权所有鲁 ICP备12018454号-1
鲁ICP备1201845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