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与热的纠结(附:悬饮治案)
时间:2014-02-14 08:48来源:淄博延强医院录入:仇毅点击:次
回忆十余年前,我初学中医时,教材中有一本中医内科学,是五版的。这一版中医教材是诸多中医专家的心血之作,精华汇集,受到了广大中医师生的喜爱和赞誉。尤其是这本中医内科学,更是直接指导中医临床的必备利器。她曾一直陪伴我在中医的求知之路上披荆斩棘,建功无数。
大概是我天资愚钝,也可能是我的基础太差,对本书的很多内容难以明了,甚至是困惑。首先是对感冒的治疗,使我困惑至今才有所悟。本书开篇第一病,感冒。先是概论,后有辩证论治,一一罗列,十分明了。书中将感冒分为多个类型,主要分为风寒型、风热型、暑湿型,另外又有气虚型、阴虚型、血虚型。分型明确,辩证有序,治法方药俱全,使人一目了然,可问题就出在这。何为风寒?何为风热?难道就凭书上所述的症状就能明确诊断?可临床所见,没有一个病人所患诸症是和书上相同,甚至风寒与风热的症状混杂在同一个人身上。难道患病初期就发展到了十分复杂的寒热错杂阶段,这人的正气不会差到这个地步吧?病人到底是热呢?还是寒呢?这一问题困惑了我十余年。黄帝内经歧伯曰:愚者查异,智者查同。使我逐渐明白问题的根结所在。不明白相同的,怎么会明白不同的。既不明白正常的,怎么会明白异常的,也可以理解为,不明白它的发展规律,怎么明白它的发展异常。寒热者天地之气也,感人者其气比虚。寒者伤人,使人恶寒;热者伤人,使人恶热,此天地间之定理也。感冒初期大部分病人都有恶风寒的表现,只是程度不同,另有温病发热而不恶寒。问题就出在这,感冒是寒所致,还是热所致。感热者当恶热,但恶热当见于阳明,非表证征象,故此可断定,感冒非热邪所致,风热的分型是不确切的。那非热既寒,寒邪必然是导致感冒的重要原因,然寒者一般不会独伤于人,必协风肆虐。六经为病皆伤寒,气同病异期岂然。风寒是主因,伤人后根据病人阳气的盛衰而表现不同。阳衰者,以寒为主,恶寒重,发热轻;阳盛者以热为主,发热重,恶寒轻。另有津液不足者表现为发热恶寒而渴;伴有伏火者,可见咽痛,尿黄,便结等热证表现。我曾经闹过一个我自认为很可笑的笑话,以病人的体温来判定风寒或风热。低于38度为风寒,高于38度为风热,现在想想可笑至极。
感冒之初,病在表,不管寒热治法相同,皆用汗法,唯方有异。有表当解表,这是原则,恒久不变,正如黄帝内经: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既为解表之法,又为治疗表证发热的原则,不可违背,违则伤人。
悬饮治案
癸巳年春,余妻患咳,牵延月余方止,唯平素咽痒呛咳偶作。立冬,思鱼,食之甚欢,食毕两时余咳大作。复感风寒病益甚,自服中西诸药乏效。症见咳引胁痛,肋肿,痛不可及,咳则痰涕皆出,色白清稀,伴腹中辘辘有声,水走肠间,面浮足肿。余与小青龙一剂即效,两剂近愈。恰年末,友邀其购物,正值天寒,复伤于寒。又小女若璇疏于学,习不专,致其暴怒,致夜热起,咳作,胁痛不得卧。遂予小青龙合四逆散治之,乏效。又予杏苏散,香附旋复花汤,止嗽散等等皆无效。久思其状,必悬饮也,非十枣汤难胜其任。遂煮枣肥大者十枚,服峻剂三克。服以须臾,既呕,两时许下利。利后胁痛大减,嘱其糜粥自养。一夜安睡,微咳,胁稍痛。余知饮未消尽,但惧十枣峻烈,未敢进予。牵延两日,复伤于寒,且郁怒,咳又作,胁复痛。使余措手不及,思之过,余邪未尽之祸,遂断然给予控涎丹,续攻水饮。然,服之罔效,如针入海,余几欲崩溃,束手待割。深思之……冥想之……推理之……引经据典,偶悟。水饮所停因于寒凝,寒凝所因源于阳虚,阳虚无热水不化气,水饮乃成。断攻水饮,未截其源,治之未全。欲治其饮,必温其阳。又因其郁怒,肝气不升,郁而胁痛,但疏其肝即可。遂拟方:干姜10桂枝10麻黄15厚朴20杏仁20细辛10枳实15白芍15柴胡15旋复花30大黄10小麦15半夏20大枣12生姜5片,水煎服。服一剂痛减咳轻,遂守方服至今,几愈。
TAGS: